目录
01 数实融合、资源配置效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俊珺,杜文豪
02 数字要素与财政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卢方元,王肃坤
03 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
周锦,张银芬
04 新质生产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郭寰宇
05 数据要素配置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实证检验
汪闻涛
06 GRAS增强方法及其应用
孟彦菊,赵之琛
07 中国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罗世华,王栋
08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统计测度、空间格局与关联网络
赵伟,杨德祥
09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影响研究
郝政,等
10 贝叶斯分位数结构方程模型的变分近似推断
薛娇,高海燕
11 居民消费环境测度与差异分解
杨荷
12 绿色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盛巧燕
13 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时空演变
张正平,宋鹏飞
14 基于区域效应的两种货币政策反应规则的模拟比较
李璐,陈普
15 数据要素渗透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
易子榆
16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
胡海川,殷羽奇,范文娟
17 市场分割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黄明珠,俞立平
18 评《回到原生态——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阐释》
朱忆天,黄志钧
19 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数字创新:信号传递视角
李豪男
20 环境不确定性、差异化竞争与企业创新绩效
徐飞,康兴瑞,张娇
21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李娟,刘爱峰
22 无量纲化方法的效用测度及最优无量纲化模型构建
高晓红,李兴奇
23 基于模式识别与贝叶斯决策的股票市场短期趋势预测模型
王彩霞,王荣全
24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农村集体经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李克乐,黄剑辉,宋丽娜
25 数字金融与制造业韧性:基于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视角
崔耕瑞
26 中国人口质量测度与地区差异分解
王丙参,魏艳华,马立平
27 数字经济、居民消费与产业链韧性
丁仕潮,魏引娣,桂代运
28 跨境电商发展、补偿效应与地方政府科技支出
陈昊,赵子薇
29 全球数字贸易的联系强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阳茜茜,尹潇潇
30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张海,王震,李秉远
31 数字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
乔翠霞,崔文鑫
32 粮食产销区省际碳补偿的机制建构与测度
何宇鹏,朱梦蝶
题目:
吴俊珺,杜文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数字化转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探究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利用计量方法分析了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效应、作用机制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数实融合水平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虽有上升,但增速较为缓慢,且在2019年以后趋于平稳。(2)数实融合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且其驱动效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梯度特征。(3)机制分析验证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数实融合释放驱动效应的重要机制。(4)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应存在非线性递增与空间溢出特征。
数实融合,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
题目:
卢方元,王肃坤
郑州西亚斯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数字要素逐渐成为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初步发展阶段与财政投入联系紧密。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要素及其他传统投入要素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检验财政投入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数字要素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作用程度受到财政投入门限效应的影响,这种效果在非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在粮食主产区则不具有显著性。各地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地增加对数字要素持续的财政投入,合理配置传统农业关键要素,加强对数字要素的宣传和政策引导,确保传统农业平稳实现数字化改造。
数字要素,财政投入,农业经济发展,面板门限模型
题目:
周锦,张银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
促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发展与数字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邻近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更显著;对八大综合经济区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效应
题目:
郭寰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引擎,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存在地区及法治环境异质性。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正向调节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随着新质生产力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新质生产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效应,非线性特征
题目:
汪闻涛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的有力支撑。文章采用2013—2022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新能力视角考察数据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要素配置能够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且相较于非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和西部地区,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对于推动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和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配置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间接提升共同富裕水平。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在数据要素配置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共同富裕,数据要素配置,创新能力,数字金融
题目:
孟彦菊,赵之琛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GRAS方法目前仍是在投入产出表或社会核算矩阵的更新方面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但其仍具有改进空间。为此,文章构建了TGRAS方法,从投入产出表的更新结果出发,分析并检验了GRAS方法和TGRAS方法的更新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RAS方法更新后,总产出(或总投入)越小的部门,更新结果的绝对百分比误差越大,即存在不对称性。(2)通过增加总产出(或总投入)较小部门的信息,TGRAS方法的更新结果在信息丢失指数、信息相关指数、标准化总百分比误差和离差距离指数方面均小于GRAS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GRAS方法更新结果的不对称性,使得TGRAS方法的更新精度明显优于GRAS方法。(3)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增加总产出(或总投入)较小部门的信息,TGRAS方法仅在信息相关指数上有所上升,TGRAS方法的更新精度仍然优于GRAS方法。
投入产出表,更新精度,GRAS,TGRAS
题目:
罗世华,王栋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文章基于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回归控制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使得试点省份的平均能源强度下降了4.97%,但是对不同试点省份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南的能源强度下降幅度最大,为9.98%;福建的能源强度下降幅度最小,为0.44%。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降低能源强度,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最大,能源结构调整的贡献为41.32%,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仅为6.80%。
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能源强度,回归控制法,能源结构
题目:
赵伟,杨德祥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从9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PP-IPM模型进行权重设置,测算了2002—2021年30个省份的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最后,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考察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空间关联强度。结果显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先收敛后发散的变化趋势;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对外辐射和吸纳能力逐步提升;广东、江苏、上海等省份占据结构洞位置,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优势。
现代化经济体系,PP-IPM模型,引力模型,中心性分析,结构洞分析
题目:
郝政,何刚,张振扬,张勇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航空大学人事处,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文章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该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间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工业企业中国企占比和环境执法力度对政策效果有显著异质性影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存量经济”和“筛选增量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经济高质量发展,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
题目:
薛娇,高海燕
兰州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数字经济与社会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分析潜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尽管分位数SEM(QSEM)在不同分位数下给出了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但是基于MCMC估计的计算效率并不高。为此,文章主要针对贝叶斯QSEM(BQSEM)的变分推断展开讨论。通过构建基于正则化先验的QSEM,分别给出QSEM和正则化QSEM(RQSEM)的变分后验估计(MFVB_QSEM和MFVB_RQSEM),并基于Bootstrap方法改进后验方差估计。模拟结果表明,该变分推断在提供可靠性推断的同时,推断速度显著快于MCMC估计。将其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在各分位数上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其中,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非对称Laplace分布,分位数结构方程模型,变分近似推断
题目:
杨荷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混合分析方法,构建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指数,并分析各子系统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虽然居民消费环境指数存在区域和类别上的差异,但不同地区消费环境发展状况具有长期性和一致性,且评价结果稳健。2006—2020年四大地区的居民消费环境指数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各地区指数差异明显。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环境差异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在波动中下降。居民消费环境区域间差异相对于区域内差异,对消费环境总差异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消费文化环境泰尔指数的均值最高,同时,σ收敛模型的检验结果证实了差异分解结果的稳健性。
居民消费环境,指数测度,区域差异,文本分析
题目:
盛巧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绿色金融创新以先进技术为驱动,以绿色理念为内核,可助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创新能够显著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东部、高数字技术水平及高城镇化水平地区,其促进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是绿色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介。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经济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影响下,绿色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
绿色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题目:
张正平,宋鹏飞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为弥补传统熵权法无法反映指标的时间动态变化这一不足,文章引入动态权重,提出了改进的动态熵权法,并应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发现中国各城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异。进一步结合Moran’s I与空间杜宾绝对β收敛检验,发现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且水平较低的城市增长速度较快,不同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将趋于一致。通过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分析得知,随着相邻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低发展水平的城市能够实现向上转移。
绿色金融,动态熵权法,差异分解,时空演变,收敛性分析
题目:
李璐,陈普
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党校,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指同一货币区内,货币政策对细分区域的不对称影响。文章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建立最优货币政策反应规则模型,模拟比较了考虑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和不考虑区域效应的两种货币政策反应规则。结果表明:最优的货币政策反应规则,除了对通胀变化有反应外,还应该考虑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相同幅度的产出波动有不同幅度的反应,而不是仅盯住全国总产出产生反应,这种对细分区域产出进行差别化反应的货币政策能更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货币政策反应规则,产出波动,福利损失,最优控制
题目:
易子榆
江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研究中心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法构建数据要素渗透指数,从网络分工视角,实证分析了数据要素如何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分配,并考察了数字监管开放度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渗透能显著缩小后发经济体与核心枢纽国制造业之间的“分工机会”和“分工地位”差距,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均衡化重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的重构效应对中等收入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监管改革是重要影响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数字监管开放度的提高,数据要素的重构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数据要素渗透,全球价值链重构,数字监管开放度,复杂网络分析法
题目:
胡海川,殷羽奇,范文娟
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区域制度研究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选取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低碳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命令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碳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命令型环境规制会先促进企业碳绩效水平提升,但随着规制强度不断加大,企业碳绩效水平会下降;第二,市场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碳绩效存在“U”型关系,短期内市场型环境规制会抑制企业碳绩效,但长期有利于企业碳绩效水平的提升;第三,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碳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会先促进企业碳绩效水平提升,当超过一定阈值后,会对企业碳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第四,低碳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碳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市场化水平在两者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
环境规制,企业碳绩效,低碳技术创新,市场化水平
题目:
黄明珠,俞立平
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市场分割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分割对企业创新同时具有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市场分割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总体为负,且对国有企业的负向影响要大于民营企业;随着市场分割水平的提高,市场分割对国有企业创新的阻碍更大;当研发经费投入较低时,市场分割对国有企业创新的阻碍更大。
市场分割,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创新,高技术企业
题目:
朱忆天,黄志钧
华东理工大学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以马克思经济哲学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大量涌现,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新趋势。这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丰富其方法论宝库,也能帮助我们开拓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思路、拓展研究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由宫敬才教授著写的《回到原生态——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版)一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的本质规定、与马克思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总览全书,呈现出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题目:
李豪男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剖析知识产权保护影响企业数字创新的内在机理,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规模企业数字创新的差异化响应。研究发现:(1)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上述结论。(2)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内向信号传递功能,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优化创新策略促进企业数字创新。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亦具有外向信号传递功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数字创新。现阶段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3)企业数字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响应存在典型的异质特征,其中非国有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数字创新效应更为突出。
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数字创新,信号传递
题目:
徐飞,康兴瑞,张娇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变化必然引起企业战略决策调整,进而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文章基于2008—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讨论了差异化战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企业创新绩效;(2)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企业混合并购行为会加剧环境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融资约束会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3)差异化战略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4)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影响程度不同,对实质性创新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环境不确定性,差异化战略,创新绩效,中介效应
题目:
李娟,刘爱峰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文章基于数字新质生产力影响碳排放效率的机理分析,采用我国29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面板Tobit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即随着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即当期碳排放效率与前期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在南方地区更强。
数字新质生产力,碳排放效率,非线性回归模型,Tobit模型
题目:
高晓红,李兴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文章针对数据处理过程中无量纲化方法难以选择的问题,首先,对无量纲化方法的效用进行统计测度,分别用分布特征改变量、变异特征改变量、差异信息损失量及信息损失速率来度量无量纲化方法的负面效用,用拉开档次和区分度来度量无量纲化方法的正面效用,用统计检验来判别无量纲化方法的有效性。其次,以无量纲化有效为约束条件,以负面效用最小或正面效用最大为目标函数,分别构建分布特征损失最小、变异特征损失最小、差异信息量损失最小、信息损失速率最小、拉开档次最高、区分度最高等最优无量纲化模型。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实验来求解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平移尺度或伸缩尺度的微小调整可能会对其效果造成巨大影响,使用时一定要慎重,不能完全凭借个人经验来进行方法选择;通过最优无量纲化模型可实现在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差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指标内的有用信息,使其不受损失,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无量纲化方法效用的统计检验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准确判断指标间的量纲差异是否已被消除,防止数据的过度处理。
无量纲化,效用测度,变异系数,拉开档次
题目:
王彩霞,王荣全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文章基于1990—2022年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数据,运用模式识别、模式匹配和贝叶斯决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短期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股票市场对相似影响因素的响应时间缩短。在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模式识别和模式匹配时,锁步度量比弹性度量更灵活,效果更稳定。此外,时间窗的选择会影响趋势分析的准确性,时间窗过小模式中信息含量较少,时间窗过大模式中噪音较多,因此在模式识别和模式匹配时要设置合理的时间窗。最后,建立了基于模式识别和贝叶斯决策的股指短期趋势预测模型。该模型先综合考虑了所有高度相似历史模式的趋势,再结合当前模式的特征对未来股指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模型有很强的解释性,且实验结果比传统的模式识别预测模型有了显著提升。
股票价格指数,模式匹配,模式识别,贝叶斯决策,趋势预测
题目:
李克乐,黄剑辉,宋丽娜
聊城大学商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文章在阐释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驱动农村集体经济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替代变量与内生性处理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这一结论;但“集体搭台”与“抱团发展”经营模式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精英俘获”现象。(2)农村金融“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耦合协调性是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从而赋能农村集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联动效应检验以及对比分析支持了这一认知。因此,应当注重农村金融“量”与“质”的协调同步,推动农村金融可持续性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撑保障形式,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耦合协调度
题目:
崔耕瑞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在金融强国战略下,发挥数字金融的赋能效应是提升制造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文章选取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赋能制造业韧性提升;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来影响制造业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碳排放、银行数字化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金融对制造业韧性的赋能效应更加明显。
数字金融,制造业韧性,技术创新,消费升级
题目:
王丙参,魏艳华,马立平
天水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文章采用融合一级指标重要性的保序主成分评价法,测度我国人口质量并对其地区差异进行空间与结构分解。研究发现:从人口质量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稳居前3,云南、新疆、贵州、甘肃、青海排名靠后;新冠疫情对人口质量影响较小,2019—2020年,仅有内蒙古人口质量略有下降;三大地区人口质量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我国人口质量呈现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大且震荡下降,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从人口质量差异结构分解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区域间(2013—2016年)的思想道德的贡献为负,西部地区正好相反;东部地区、区域间的科学文化贡献率较高,其次为西部地区的科学文化、区域间的身体素质。地理位置、人均GDP对人口质量差异影响显著,人口质量三个方面对差异的解释力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学文化、身体素质、思想道德。
人口质量,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地理探测器,莫兰指数
题目:
丁仕潮,魏引娣,桂代运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图书馆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产业链韧性,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一路径来提高产业链韧性,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中介效应更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进一步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溢出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
数字经济,居民消费,产业链韧性,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题目:
陈昊,赵子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国务院从2015年开始分批在部分城市实施设立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来观察跨境电商发展对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的影响。文章利用2003—2019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交错DID技术识别城市跨境电商发展对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的边际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跨境电商发展能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科技支出水平,即城市跨境电商对科技支出确实存在补偿效应,但补偿效应主要存在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跨境电商发展对科技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跨境电商发展通过提高城市财政收入水平来增强其提高科技支出的能力,进而提高地方政府科技支出水平,这是现阶段跨境电商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科技支出水平的主要渠道。
跨境电商发展,补偿效应,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交错双重差分
题目:
阳茜茜,尹潇潇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文章基于数字贸易的广义定义对2009—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贸易额进行测算,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全球数字贸易的联系强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主要经济体间的数字贸易联系强度不断提升,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优势;(2)数字贸易的空间网络整体格局基本稳定,具有“小世界”特性,可以划分为欧盟社团、亚太社团以及大西洋伙伴社团,英、美等欧美国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长期主导全球数字贸易市场,中国在数字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正持续扩大;(3)经济水平、贸易开放度、技术创新、互联网安全基础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显著影响数字贸易出口,经济体间电子交易和支付系统壁垒不利于数字贸易出口。
数字贸易,修正引力模型,联系强度,全球数字贸易网络,时空特征
题目:
张海,王震,李秉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中国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与核密度函数进行分类测度。研究发现:从发展水平角度来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从空间差异方面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平稳扩大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成因,区域间差异呈现“东-西>东-东北>中-西>中-东北>东-中”的非均衡空间格局;从动态演进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且关联性呈下降趋势;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其差异表现为动态扩大趋势。
新质生产力,测度评价,空间差异,动态演化
题目:
乔翠霞,崔文鑫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文章采用中国2000—2021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从行业异质性来看,数字化对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从投入异质性来看,服务投入数字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正向影响大于产品投入数字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
数字化,全球价值链,贸易成本,资源配置效率
题目:
何宇鹏,朱梦蝶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文章利用生命周期法与本地生产假设法构建省域粮食碳排放测度模型,测度2021年省域粮食碳排放及净碳转移量,探究省际粮食净碳转移责任分担标准及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各省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北粮南运”格局。粮食生产碳排放重点源自主产区的农资投入、秸秆燃烧、水稻生长等生产活动,粮食消费碳排放集中于主产区和主销区省份,且粮食主产区对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存在净碳转移。粮食净调入省份应承担净调出省份的省际粮食净碳转移责任。在综合原则下,省际粮食碳补偿价值合计95.18亿元,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为主要支付碳补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河南等为重点接收碳补偿省份。
粮食产销区,粮食碳排放责任分担,碳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