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大数据要素集聚、技术能力缺口与生产率区域差距
张国胜,严鹏,李欣珏,杜鹏飞
02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颠覆性技术创新——来自专利网络与SBERT模型的微观证据
黄先海,孙涌铭,陈梦涛
03 异质性家庭、消费品结构与消费刺激政策效果
王曦,温瑞昌,汪玲
04 消费刺激还是债务积压:房贷利率政策的时长依赖性
宁磊,王敬博,李文杰
05 非标违约与城投债发行定价
刘津宇,梁洛铭,毛捷,柏金春
06 多层网络视角下产业链风险跨行业传染的机制研究
钱水土,尤航,张潇元
07 技术断供与市场多元化开拓——基于贸易网络视角
李宁静,李春顶
08 外部需求与出口部门绿色转型——基于企业间资源再配置的视角
彭水军,方颖,李之旭
09 裂变企业“专精特新”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知识溢出视角
王凤彬,曾凯,杨京雨
10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李玉花,林雨昕,李丹丹
题目:
张国胜,严鹏,李欣珏,杜鹏飞
作为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大数据的集聚效应并不是古典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必然结果,而是建立在与要素禀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基础之上。本文基于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大数据要素集聚、技术能力缺口及空间放大效应对生产率区域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并使用2011—2021年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要素集聚扩大了集聚地与前沿地区的生产率差距,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结合大数据要素的非稀缺性、知识密集性和场景依赖性等异质性特征,本文把技术能力这一“黑箱”打开,并将其分解为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发现两类能力缺口均抑制了大数据要素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赋能效应,这是大数据要素集聚扩大生产率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大数据要素存储与使用的空间分离特性强化并放大了技术能力对生产率区域差距的影响,即存在空间放大效应。本文揭示了大数据要素集聚激发生产率赋能效应的技术能力条件,并为中国发挥大数据要素规模报酬递增优势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大数据要素,技术能力缺口,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区域差距
题目:
黄先海,孙涌铭,陈梦涛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突破市场圈层、颠覆业务分布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技术创新范式,有利于催生颠覆性技术创新。本文基于专利间引用与被引用信息构建专利网络,利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前沿的SBERT模型对专利文本进行嵌入,并基于对已有技术的突破性和对后续技术发展的影响力双向维度刻画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正向的市场重塑效应与治理整合效应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竞争压力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转型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塑与规范效应随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正向调节作用,即数字化水平更高的企业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会对规范研发操纵、促进持续创新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研究为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颠覆性技术创新,专利网络,SBERT模型
题目:
王曦,温瑞昌,汪玲
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刺激消费已取代既往的投资拉动,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首要目标。本文针对中国消费领域的典型事实,区分高、低收入的异质性家庭,以及耐用、非耐用的异质性消费品因素,并考虑生产组织过程中的金融摩擦,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全面考察和比较了(非)耐用品价格补贴、收入税减征、转移支付、结构性定向贷款支持工具共四类八种消费刺激政策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财政政策方面,(非)耐用品价格补贴、收入税减征都能够有效刺激消费和产出,转移支付效果并不理想;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针对耐用品消费的数量型信贷支持工具要优于其他工具。总体上,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强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且收入税减征政策效果最优。若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看,财政政策中的耐用品价格补贴工具更为均衡。异质性家庭下凯恩斯家庭跨期的资源配置受限以及耐用品特殊的“跨期储蓄”效应是导致上述工具作用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认为,通过减税降费以及耐用品价格补贴等政策能够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本文为扩大消费以及畅通经济“内循环”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异质性家庭,消费品结构,财政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
题目:
宁磊,王敬博,李文杰
本文探讨了货币政策通过家庭资产负债表向消费的传导,指出货币政策不但具有状态依赖性,而且具有时长依赖性。基于中国家庭住房资产和家庭债务快速增长,且家庭不能进行二次抵押的特征事实,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房产以及房屋抵押贷款的异质性家庭动态离散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然后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将货币政策区分为利率短期下降和利率长期下降两种情形,探讨了货币政策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下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取决于该下降所持续的时间。当利率下降持续时间较短时,由贷款成本下降产生的收入效应较明显,消费需求短期内得到释放,但长期内消费需求会回到初始状态。当利率下降持续时间较长时,收入效应会逐渐被替代效应、债务积压效应以及预防性储蓄效应所取代,消费需求会先上升后下降,并最终低于初始状态,房价同样会先上升后下降,但最终高于初始稳态,而家庭债务则持续上升,家庭流动性持续下降,与2014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一致。本文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避免公众形成宽松货币环境的预期。本文为理解中国特殊房贷制度安排下货币政策通过家庭部门传导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政府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方式提供了政策启示。
货币政策,房产,住房抵押贷款,结构模型,消费
题目:
刘津宇,梁洛铭,毛捷,柏金春
本文基于2015—2022年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城投债发行和非标资产违约数据,通过构建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融资平台非标资产违约对城投债定价和平台市场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首次发生非标资产违约后,属地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发行利差显著提高,该效应在隐性担保预期高、房地产投资占比高的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显示,非标违约揭示平台信用风险后,投资者对城投债的隐性担保预期下降,推动信用风险被有效纳入城投债的定价中,城投债长期以来的溢价发行现象得到有效平抑,意味着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过程中,非标资产违约的触发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平台真实信用风险释放、激活市场定价机制的作用。长期看,非标资产违约产生的定价效应和市场化效应推动了融资平台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检验显示,地方政府的非市场化救助行为将强化投资者的“刚兑信仰”,导致城投债定价被进一步扭曲,这一发现为近年来制定和实施的一揽子市场化化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本文为监管层和地方政府深入认识融资平台所面临的化债困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及推进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非标资产违约,城投债,发行利差,溢价率,融资平台
题目:
钱水土,尤航,张潇元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非线性关联视角,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产业链风险传染的作用机制。本文借助交易和股权双重经济关联构造产业链多层网络,结合企业异质性和SIRS传染病模型,建立跨机构、跨行业的风险传染动态理论模型。进一步,结合单指数分位数模型、LASSO-CoVaR方法和TENET模型,生成具有非线性传染特征产业链网络结构,并构造系统性风险指标。理论分析发现,关联强度和交易对手数量均与风险溢出强度正相关,并且当行业之间交易对手数量较多时,行业之间风险溢出程度强于行业内部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研究表明,上游行业是主要风险输出行业,下游行业则是主要风险输入行业;行业内部低于行业之间的风险贡献和暴露,凸显了尾部风险跨行业传染特征;进一步发现,交易与股权关联是产业链风险跨行业传递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应提升上游行业应对极端冲击的能力,完善高度关联下的风险防控策略,以防范尾部风险的跨行业传递。
尾部风险网络,产业链,系统性风险,非线性网络关联
题目:
李宁静,李春顶
开拓多元化市场对于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借助偏移份额分析方法,整合2016—2022年多维度数据库,评估了美国技术断供对中国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开拓多元化市场的双重影响,即负面的成本效应和积极的市场效应。本文发现,技术断供形成正向市场效应,促进了中国ICT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其核心机制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需求、研发激励和自主生产共同驱动。同时,国内贸易网络能够显著放大市场效应的积极作用。此外,市场效应对多元化市场开拓具有长期影响,且对ICT产品全球价值链攀升亦有积极效果。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量子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以及产业链本土化、局部区域化趋势增强的情形下,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如何开拓中国ICT多元化市场以及降低产业不安全、不稳定风险,研究结论为发展中经济体形成独立自主路径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实践参考。
技术断供,贸易网络,多元化市场
题目:
彭水军,方颖,李之旭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加快其出口部门整体绿色转型是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探究了外需扩张冲击下企业出口与减排兼得的“赢家通吃”现象及其内在机制,并将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与宏观定量评估相结合,重点考察企业间资源配置变化对中国出口部门整体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外需扩张冲击引致增加值份额向大规模出口企业流动,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大规模出口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形成了出口与减排兼得的“赢家通吃”现象。这种企业间再配置效应使得需求冲击下更具有减排效率的企业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从而促进了出口部门整体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宏观层面定量评估表明,企业间再配置效应解释了外需扩张冲击对出口部门整体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影响的24.63%,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变化,将使外需扩张对一国出口部门绿色转型的积极作用被明显低估。此外,本文还从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对外需冲击下企业出口与减排的“赢家通吃”现象做了微观机制识别。本文从构建以大规模企业为主导的绿色生产体系、强化企业绿色技术与专利的自主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为促进贸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外部需求,出口部门绿色转型,企业间再配置效应,赢家通吃
题目:
王凤彬,曾凯,杨京雨
脱胎于大型在位企业“母体”的裂变企业,是一类特殊且广泛存在的中小企业。该类企业“衔金而生”具有在细分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其如何以弥补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专精特新”战略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从创新知识溢出视角构建了基于母体—裂变体关系的构型分析框架,探究母体企业为产业链龙头、创新知识溢出度以及裂变体是否在产业链节点和卡脖子领域创业的前因条件如何联动,共同促进裂变体发展为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对来自多个行业的母体—裂变体配对问卷数据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裂变体与母体间知识互动是其向专精特新类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母体企业为产业链龙头对裂变体嵌入母体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构型呈现的“龙头赋能补链型”“知识利用创新型”和“知识开发突破型”是裂变体发展为专精特新类企业的3条等效路径;未达到专精特新企业标准的裂变体也呈现多个前因条件并存的构型特征,即在缺乏母体企业的创新知识等支持时陷入“孤立型”,或是未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而陷入“迷失型”。本文针对企业裂变情境拓展了知识溢出理论的适用边界,加深了对母体与裂变体间知识联系的认识,并为裂变式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多条可行路径指引与经验借鉴。
裂变式发展,创新知识溢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定性比较分析
题目:
李玉花,林雨昕,李丹丹
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是提高企业创新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本文使用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深入考察AI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将AI技术分为基于逻辑的AI技术和基于学习的AI技术两个方面,运用机器学习方法生成AI词典,并对上市企业年报文本分析,测度AI技术应用水平,进而研究AI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AI技术应用通过增加知识多样性、打破组织惯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个作用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同时,吸收能力强化AI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与基于逻辑的AI技术相比,基于学习的AI技术应用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表现得更加显著。此外,AI技术应用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高生产率和高人力资本企业中的解释力更强。进一步,AI技术应用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在短期内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但从长期看,AI技术应用仍然有助于推动企业突破式创新。本文为AI技术应用提升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AI技术应用,知识多样性,组织惯例,资源配置效率,企业创新